恭喜 楊秉祥 機械所 副所長
榮任第34屆虎門科技CAE應用年會 年度會長
|基本資料介紹
經歷:
學歷:
|現職
Q1. 您目前擔任的職位與主要職責是什麼?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及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副所長
Q2. 您目前的工作重點有哪些,是否與 CAE 或相關技術有特別的關聯?
工作重點包含教學、研究、人才培育、組織管理、前瞻產業技術開發規劃與佈局、策略推動、產學研合作、國際鏈結等。
Q3. 您是否有任何學術成果、發表過的論文或參與的研究項目,可以與我們分享嗎?
針對工研院機械所智慧載具與智慧製造相關技術,有許多層面與CAD/CAE有關。至於於交大生物力學與醫學應用針對人體動作與平衡控制相關研究、功能性動作復健、輔助器具/復健機器人的設計與開發、高齡健康科技、穿戴式系統與醫療器材開發、人機協作研究等領域,也在創新開發與設計及評估上,運用CAE 。
已發表逾四十項國內外專利技術,範疇涵蓋復健訓練或健身系統、穿戴式感測、行動輔具、照護輔具、醫療手術器材、植入物等。
|曾任職
Q1. 您過去在哪些重要單位或企業服務過?擔任過什麼角色?
Q2. 過去的職務中,是否有影響您現在工作的重大經歷或啟發?
Q3. 您是否曾參與重大專案或國際合作經驗?
在交通大學任教期間,深入從學生教學、實驗室建構、建立創新學程與跨領域實作教學平台、執行產學與國際合作等實務面磨練,積累了規劃、設計、整合與領導研究團隊的能力。這些經驗有助於現在能同時扮演學術與產業/研發機構的角色。
|研究領域
Q1. 您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
在主持的生物力學與醫學應用實驗室,研究上主要針對人體神經肌肉骨骼系統動作控制,透過生物力學 (biomechanics) 與神經生理(neurophysiology)原理,探討高齡與神經損傷對於動作控制能力的影響,並結合設計思考與工程方法,開發分別針對預防、早期診斷、臨床輔助診斷、手術治療、復健與日常生活,所需之動作能力促進、傷害預防與照護方法、穿戴式裝置、輔助裝置、醫療器材以及人機協作模式。
Q2. 您是否有特別的技術創新、研究成果或專利?
研究開發成果已發表逾四十項國內外專利,包含可用於治療顱內出血之內視鏡手術器械、臨床顫抖輔助診斷平台、穿戴式輔具客製化設計系統、互動式健身教練、跌倒即時感測器…等。
在工研院機械所帶領跨法人單位,與產業界合作,開發機器人關鍵技術與虛實整合平台、半導體製程設備與關鍵模組、低碳製造技術、醫療手術機器人系統等。
Q3. 您如何看待您所專注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
根據個人經驗與觀點,以下幾個方向可能會是未來重點:
1. 智慧化 + AI 融合
生物力學 /復健 /輔助器具將更強調即時感測、機器學習 / AI 演算法判別、動作預測、個人化控制等。裝置不只是硬體,也要有“智慧”反饋機制。
2. 個人化、客製化設計
因為每個人的體型、疾病狀況、能力差異大,因此未來輔助器具、復健系統將更趨向模組化、可調整、以使用者為中心設計。
3. 穿戴式、輕量化、多模態感測
隨著感測器、微電子技術、能量供應技術的進步,可穿戴感測器與互動裝置將變得越來越普及。整合多種感測模態(肌電、動作、壓力、振動等)來監測使用者狀態並提供適度回饋。
4. 模擬、虛擬/擴增實境 (VR/AR) 應用
在設計階段與訓練/復健階段,虛擬模擬、增強實境 / 虛擬實境可以用來做動作訓練、逐步交互式回饋、預測系統行為等。
5. 臨床驗證與法規整合
裝置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必須通過法規、安全性 /可靠性測試、長期評估、人體試驗等管道。未來在這方面的標準化與跨國整合將會重要。
6. 跨域整合與系統性解決方案
工程、生醫、神經科學、資料科學、醫療照護體系、健康管理等跨域整合會更密切。單一元件創新已不夠,需要整體系統解決方案(感測 + 控制 + 介面 + 使用者體驗 + 資料服務)。
7. 應用於高齡照護與智慧醫療
在高齡化社會下,輔具、復健與健康促進技術將有極高需求。如何使技術更普及、經濟可行、易使用、安全穩定是關鍵挑戰。
|想對虎門說的話
Q1. 您對虎門有什麼印象或期許?
本人對虎門透過軟體銷售,多年累積之使用者,以及透過相關活動所聚集的專家、會員、資源與目標方向抱持肯定,認為這是一個具潛力的創新/協作平台。
Q2. 作為會長,您對未來虎門的發展有哪些期待或建議?
期許虎門能持續作為學術與產業之間的橋梁,能把創新技術加速落地,尤其在醫療輔具、生技、智慧健康、機器人/自動化之類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