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壓的工科學習環境中,楊涪嵐學姐學會以邏輯拆解問題,並從社團中磨練出團隊協作能力,這些經驗成為她未來領導企業的重要養分。加入虎門科技後,她見證公司從「以拼勁求生存」到「建立制度確保穩定」的轉變,並帶領團隊在數位化、資訊透明及 AI 應用上大膽布局,為企業打開成長新路徑。同時,她以運動哲學推動健康文化的不二心法,將「耐心與韌性」融入組織,實踐領導新價值,延續企業動能,並期盼能帶給年輕世代面對未來的勇氣。 就讀成大是一段跨域學習與合作的啟發 楊涪嵐學姐回憶,選擇成大工科系的契機,來自父母的建議。「父母覺得工科系學習範圍廣,未來發展彈性大」。然而對當時的她來說,工科系課程並不輕鬆。「課程橫跨電機、機械、資訊,每天都像在不同的邏輯世界中求生存。」她笑著說,這段經歷雖辛苦,卻培養了嚴謹的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奠定日後面對各式挑戰的重要基礎。
在當年相對保守的校園氛圍中,楊學姐觀察到系上學術訓練雖紮實,但討論文化與團隊合作經驗並不如今日多元。幸運的是,參加合唱團成為她跨域學習的重要養分。「合唱團運作猶如大型組織,從聲部分工到活動籌備,讓我體會到領導溝通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楊學姐特別感謝成大帶來的多元交流。「當時同學來自四面八方,甚至室友是來自澳門,讓我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與解決問題的態度。」除了課業,她觀察到許多工學院學生在文藝、運動領域的表現也相當亮眼,深感「成大是一個兼具理性與創意的舞台。」
多年後,楊涪嵐學姐依然與母校保持連結,參加校友路跑活動,也在成大全大運環臺接力路跑中,與學長姐弟妹並肩奔跑。她笑言:「跑步教會我耐心與節奏,這和經營企業很像,都是長期的自我鍛鍊。」
框架的挑戰:從草創拚勁到組織分工的拉鋸
2000年代初期,楊涪嵐學姐正式加入虎門科技,開啟二代接班之路。當時,公司仍處於小規模、以「拼勁」取得訂單的階段。「早期我們的人數少,很多同事必須身兼數職,既要懂工程,又要會行銷、客戶支援,甚至活動規劃。」她回憶起第一次辦產品發表會,從翻譯 DM、設計簡報、組裝產品,到親自打電話邀請客戶,「從解決產品問題到當天會議茶點是什麼,所有問題我們都硬著頭皮完成,這也算一種職涯成長的趣事。」 然而,隨著公司逐漸成長並邁向上市櫃,舊有的運作模式開始出現瓶頸。「早期靠勇氣和高風險承諾可以搶市場,但規模變大後,這樣做不再安全。」楊學姐坦言,組織必須建立標準流程與風險控管,尤其上市後,公司訂立了更多規範,對於業務、工程、財務的互動都重新界定,避免因過度冒險造成損失。 這樣轉變的過程並不容易。「過去業務的習慣是先拿單再想辦法,但對工程師來說,這等於不斷被『出賣』,容易造成團隊摩擦。」為了平衡效率與風險,楊學姐推動跨部門協作與透明決策,讓每個人理解框架存在的意義。「框架不是束縛,而是安全網,有了它,才能讓公司穩健成長。」 然而,楊學姐也敏銳意識到,當框架愈築愈高,靈活性可能被壓縮,成長會趨緩。「過去五年,我們每年維持10%到 15%的成長,但面對新市場挑戰,光靠舊方法不夠,我們必須再次破框。」
破框新行動:數位轉型與文化再造
談到「破框」,楊涪嵐學姐指出,企業要持續成長,不能只依賴原有產品與市場,「我們現在的重點是數位化與智慧化,包括導入BI、AI,讓資訊透明,幫助決策更精準。」這是虎門科技邁向下一個階段的重要策略。
除了技術創新,她更強調「企業文化的再造」。「早期靠個人拼勁,現在要靠組織力量。」她鼓勵團隊發揮專業,讓公司從「老闆帶頭衝」轉變為﹁支持大家逐夢的平台」 。「一個人力量有限,但十個人、百個人的才華,可以讓企業走得更遠。」
此外,她也積極推廣健康與運動文化,希望同事把運動融入生活。楊學姐持續分享:「運動讓我學會耐心和韌性,對企業經營同樣重要。」她笑說,曾嘗試號召同事登山,但發現這對同事造成一種無形壓力。後來她改以親身示範,發揮淺移默化影響:「當同仁看到我能透過運動,同時兼顧工作與個人生活,整體帶來正面能量,就會願意慢慢跟進。」
虎門的未來想像:重視責任與健康的新世代
面對未來,楊涪嵐學姐希望虎門科技不僅是專業的研發工程服務商,還能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我們能不能幫助更多年輕人有實習機會,提早供應客戶需求的專業人才?能不能結合客戶或夥伴或資源,讓員工生活更輕鬆更好?」她始終把這些問題放在心上。公司近期啟動與員工自家稻農合作,推動一年一度的白米採購作為年節禮品或團購,不僅幫助農戶,也減輕員工的開銷;未來,她希望進一步串聯企業客戶資源,推廣無毒蔬菜與健康食品,讓員工與家人過得更安心。
健康文化仍是她關注的重點。從參與校友路跑,到號召內部同事共同運動。未來,她更希望將運動、公益與環保結合,讓企業活動不只是健身,更能創造社會價值。「因為公司存在的意義,不只是營收數字,而是讓更多人因我們而過得更好。」
談到給成大學弟妹的建議,楊學姐語氣柔和卻堅定:「優先把自己過好,工作是人生的一部分。當你能維持正能量,擁有耐心、觀察力與溝通力,就能在變動的世界找到自己的節奏,在企業內成為一股成長的動能。」她認為,未來的挑戰不在於知識不足,而在於心態與彈性。
她以自身路跑經驗分享:「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調。我相信人生是一場長跑,不必急於和別人比較。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享受過程,你就會走在正確的路上。」
採訪/陳羿宏 圖/楊涪嵐
觀看影片
|